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国运签到系统,也可以理解为国运奖励系统。

简单来说,因为绑定了大秦国运的缘故,按照系统的规定,大秦的国运越强,那么每年年节(农历十月一)的时候,系统给予扶苏的奖励也就越丰富。

天罡三十六法,地煞七十二术,轩辕剑,人参果……

只要国运的等级足够高,那么就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系统不能奖励的。

而且每次完成国运晋升的时候,还会抽到一些破格级的物品。

隐藏在骊山山脉中的下品仙脉;成就扶苏仙人修为的天罡三十六法·九息服气;以及被政哥冠以传国玉玺之名的后天至宝·崆峒印。

这三样奖励,就是因为大秦一统六国,正式将国运从王朝级别,提升到帝国级别后的奖励。

前两者暂且不论,单就说眼前这崆峒印。

除了凝聚国运,查看人物忠诚度,减少自然灾害,以及辅助修行等等等的作用外。

对于兵家出身的百战名将而言,它更为直观的体现,便是眼前这个类似于全息投影般的大秦疆土堪舆图。

天灾人祸,赈济救灾;资源调配,行军布阵……

就外观来看,崆峒印不过就是一块小巧玲珑,四四方方的印玺而已。

但是在历代人皇手中,它却可以化身为掌控整个帝国资源的基础。

而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因为此时突然出现在舆图当中的那个生物未免太过骇人了一点。

毕竟是获得了千古一帝标签的人,见扶苏将略显疑惑的目光放到了自己身上后,政哥也是一脸淡然的解释道。

“体长接近15丈,翼展也在12丈左右,没有在大秦生物数据库中匹配到相似生物,如果只看外形的话,倒像是一只会飞的蜥蜴。

只不过这个飞行速度,恐怕都能赶得上御剑了。

而且就四周掀起的天地灵气来看,它的身边似乎包裹着极为浓烈的风元素力量。

战力评定为——天灾·上!”

崆峒印的另一项作用,在它的辅助下,人皇能对帝国内部的事物做出一个极为准确的判断。

只不过有些事情知道是一件事,接受那就是另一件事了。

尤其是在听到这次出现的是一个上位天灾级的战力后,即便是人才济济的大秦帝国,此时也不禁沉默了下来。

按照崆峒印的解释来看,此方世界的战力水平可简单的划分为。

普通;丙级;乙级;甲级;天灾,以及最上层的仙人。

虽然前有扶苏的悉心培养,后有崆峒印的辅助修行。

但二十年过去了,即便时至今日,那怕是算上嬴政在内,整个大秦帝国也只有四个天灾级的战力而已。

一统中原六国的时候,都没有见到一个超凡力量拥有者,突然冒出一个天灾级的战力,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到惊讶呢?

不过到底是久经历练的人,对于修仙有成的人来说,他们的心性之坚毅绝对远超常人的想象。

因此只是一个简单的惊讶以后,原本还一脸疲态的扶苏便扶正了发冠。

作为大秦唯一一个破格级战力,扶苏外出的时候,总得照顾点大秦的颜面不是?

为了防备这是对方的调虎离山之计,让王翦,杨端和,顿若这三位天灾级战力留守后,扶苏便带着李信,屠睢,蒙恬等三个甲等战力的剑修迎了上去。

地煞七十二术·导引。

走的是极为中正平和的上古丹法流派,他们所有的性命几乎全被拿来呵护体内金丹,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元婴,或者分神一说。

浓厚的法力自金丹当中流转而出,前后只是拔剑的功夫而已,四道流光便顿时冲天而起。

除了突破音速所产生的音爆以外,四周几乎没有残留下任何的东西。

飞跃山脉,撕裂云层。

未知生物虽然是从百越方向突然进入大秦领空范围的,而以扶苏为首的剑仙则是从位于内陆的咸阳宫出发的。

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前后不过十多分钟的时间而已,双方就已经看到了彼此的身影。

湛蓝的身躯,绚丽的翅膀,还有那对宛如蓝宝石般剔透的眼眸。

尽管之前从未见过这种生物,但当对方的身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以后,似乎也就只有美丽能够形容对方了。

只不过让扶苏感到额头生出黑线的是,这玩意怎么这么像特瓦林呢?

就像前文所说的那样,因为修仙的缘故,扶苏的记忆力非常出色。

甚至于说,在他这半吊子的后世记忆支持下,秦朝的工艺体系一度逼近了唐朝。

这是秦朝为什么能这么快完成国运晋升的基础,同样也是扶苏为什么时隔多年,却依旧能叫出特瓦林名字的原因所在。

只是……

这也太扯了吧,说好的末法大秦呢?说好的修仙流派呢?这原神世界的特瓦林是什么鬼啊。

而且就这位凶厉的眼神来看,这也不像是能谈判的样子啊。

PS:崆峒印只能人皇使用,上面有诅咒,后续会解释

战力设定,直接对标广为人知的火影

丙级:下忍

乙级:中忍

甲级:上忍

天灾:影级,大将,超影,四皇

羽化:仙分五等(天神地人鬼),法有三成(上中下)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