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大汉 第56章 修筑高阙北部要塞(1)

作者:熊猫大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5:44:09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处理完与三大江湖门派的这件事情后,刘从戎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漠南战役第二阶段的准备上。刘从戎在漠南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从黄河北岸边渡口撤退回高阙城时,发觉这里的地形如果修成一个像欧洲人常规那种防守的要塞很是合适。而在黄河对面的南岸,就是高阙城防的几个大堡垒。他认为如果黄河北岸的这边也修成一个要塞,使之与南岸的高阙城相呼应,成为汉军向匈奴右贤王属地进军的一个桥头堡,意义则非常重大。这个地方绝对易守难攻,匈奴右贤王平日里却不派兵把守,真是大汉朝的一个大福气。此地若修成一个军事防守的要塞,只要平时放上一万名精锐步兵,匈奴右贤王的人马打算进攻它,那实在是相当费劲的。这里的地势比较高,周围除了通向黄河渡口的一条大路,其余地方又没有可供人活着马匹行走的道路。匈奴右贤王的部队来了,他们回旋余地太小骑兵大队无法展开不说,就是佯攻面对弓弩与滚木礌石等构筑成的防御火力网,所付出的代价肯定是成倍的增长。汉军驻守在这里部队的所有补给,均可由黄河南岸用船运送过来。一旦匈奴人集结大量兵马对这个要塞实施攻击,黄河南岸高阙城内甚至是朔方郡的汉军,则可很快用船将大量军兵运送到北岸要塞予以最快速度的增援。匈奴人若打算长期与汉军为争夺这个要塞而打消耗战,那可就是大汉朝求之不得的事情,理所应当坚决奉陪到底。汉军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要塞采取轮换制,不断输出兵力又不断撤回兵力来休整。如此就在这一个点上,汉军与匈奴右贤王的兵马耗上个十年八年的绝对是不成问题的,既能快速消耗匈奴右贤王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又能锻炼汉军的作战能力。按现在人的说法,只有大傻子才这样干呢!

刘从戎将修建要塞的事情考虑清楚后,便让籍兴将胶东康王刘寄与卫青、李息、桑弘羊等人请到了客卿府进行商议。众人一听他这个主意,都感觉很是高明。而在黄河北岸这个要塞的修建中,完全可采用以往大汉朝北面和西面各个边地重镇构筑防守体系时的那套政策。刘从戎算过这样一来,修建所需的费用可以大大得到节省,朝廷只需投入五六千金,整个要塞便可很快构筑起来。在构筑要塞时,为防止匈奴右贤王的骚扰破坏,刘从戎则亲率二万步军与三万骑兵在要塞外建立起临时防线。而因为漠南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又有大批内地的百姓正往朔方郡与五原郡迁徙。当地的劳动力,目前绝对不成问题的。几个人见他考虑得甚为周全,也就都点头表示同意了。于是,刘从戎连夜写了一封奏疏,第二天一早便托胶东康王刘寄上朝时代转给汉武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从戎的这份奏疏时,顿觉眼前一亮,晓得这个事情很有做头和玩头,当即便批准了他的申请。汉武帝刘彻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道,你们知道什么人是朕的股肱之臣,像刘从戎这样的就是!有了刘彻这位皇帝陛下的充分肯定,在高阙对面黄河北岸修建要塞的事情,则是一路绿灯,所有问题迎刃而解,顺畅得不能再顺畅了。而在胶东康王刘寄、桑弘羊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修建要塞的各项准备工作很快就逐一落实完毕了。

没过几天,刘从戎就带着从各地抽调过来的二万步军与三万骑兵,一路上晓行夜宿到达了高阙城内。他又从朔方郡内将苏建与公孙贺两个人调了过来,协助他布置在黄河北岸的防线。得到探报确定在黄河北岸匈奴右贤王并没派人防守后,他与苏建、公孙贺带着将士们过了黄河。遵照刘从戎的交待扎下临时营寨之后,他先让将士们在距离施工地点前约一千二百米的地方依据地形挖了一条深约一丈五,宽约五丈左右的深壕。毕竟是人多力量大,仅用了三日,这条长约二十里地的深沟便按照刘从戎的要求挖好了。刘从戎则命令苏建与公孙贺带着将士们将挖沟的沙土全部堆积到南面一侧距离深壕三丈开外,一层层夯实后形成了一道高约半丈,厚度为二尺左右的土墙。然后再在这道土墙上,用石块码放出城垛的形状。然后每隔百米,又依据地形挖了同样两条深壕,筑起了两道同样的土墙。而深壕与土墙之间,则用木板架起了活动的临时简易桥。在三道土墙后面,则是汉军驻扎的临时营寨。开始苏建与公孙贺两位将领都没看明白刘从戎打算是要干什么,感觉他在纯拿这些将士们当民夫使用了。等过了十天左右这些都做好之后,刘从戎告诉苏建与公孙贺两位将领,说是掩护高阙北部要塞修筑的防御工事修好了。

苏建与公孙贺就愈加不明白了,就凭这三条深壕便能抵挡匈奴右贤王的千军万马?便跑到中军大帐找刘从戎询问。刘从戎笑了笑,便耐心与两位将领讲起这三道深壕的作用来。黄河北岸这处的地形本身就高出许多,边上有许多突出的沙包与岩壁等,还有些灌木丛与芦苇等,可以说是易守难攻。当匈奴右贤王率领部队前来侵扰破坏高阙北部要塞建设时,首先要经过依托地形建造起来的第一道深壕。而这道深壕两边各有一个闸口,是随时可以把黄河水引进来的。匈奴人来的时候,就等匈奴人的人马到来时将两边的闸口打开,黄河水就会流动深壕之内形成一条类似护城河的防护带。而士兵们则依托第一道深壕后面的土墙,向匈奴的骑兵发射弩箭等远程防御武器。即便匈奴人突破第一道深壕来到土墙下,汉军防守的将士也可利用长枪与滚木礌石等物实施有效的防守。而第一道深壕与土墙之间的距离空间,可是不足以让匈奴人聚集很多的兵马,顶多也就是几千人。由于受人为制造地形的影响,能冲到第一道土墙下面的匈奴兵马的人数则会变得非常有限,而更有利于我方调集兵马实施针对性防守。如果第一道土墙内我军士兵死伤过多,则可以通过架在后面两道深壕上面的临时简易桥梁,持续不断将援兵调派上去,再将受伤的将士运回来救治。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在第一道土墙内,汉军的防守力量始终保持在一种特定平衡状态的情况。而这种不断添油的战术,则会大量在一个点上消耗掉匈奴右贤王兵马的进攻力量。即便匈奴右贤王玩命加强对第一道土墙的进攻,费劲气力突破第一道土墙也没多大事情。因为防守的汉军可通过临时简易桥梁,到时往后快速撤退到第二道土墙后面。届时再把那些临时简易桥梁撤开,匈奴人当然同样又要面对第二道深壕。第二道、第三道深壕与土墙等的防守设计,则与第一道是完全一样的。就按照匈奴右贤王每月突破一道深壕来计算,则需要三个月才能打到高阙北部要塞下面。三个月的时间,高阙北部要塞基本就建好了。而在三道深壕后面,则是汉军建立起来的防守坚固的驻军营寨。匈奴右贤王的兵马即便将这三道深壕全部突破了,也要面对汉军的营寨。等他再费些时日攻破汉军的营寨时,汉军早就撤退到修筑好的高阙北部要塞里面了。这时匈奴人再想攻破要塞,可就难上加难了。而为了进一步有效阻止匈奴人,每道深壕内到时候都会泼到上火油等物。等匈奴人进攻达到最激烈的时候,则会将这些火油全部点燃,匈奴人当时肯定就受不了的。刘从戎设计得这个防守体系看似简单,且没花费太大的气力。但实际上起到的作用会非常大,实战利用价值非常高。

听完刘从戎的这般解释,苏建与公孙贺又琢磨了下,感觉也很有道理。刘从戎见防御体系建造完毕,便通知高阙北岸要塞可动工修建了。于是,附近各郡县的官员带领了为数众多的百姓,坐船渡过黄河到北岸开始修建要塞。动工有近一个月的,匈奴人都没前来骚扰。但当匈奴右贤王得到自己的暗探禀报汉军在高阙城对面的黄河北岸修筑要塞时,一下子明白了刘从戎的真实意图,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派兵在黄河北岸镇守。现在如果坐视不理汉军修筑要塞的举动,无疑等于是心甘情愿在自己头上悬起了一把随时可要了自己性命的利刃,那是万万不行的!匈奴右贤王立刻迅速调集了八万名骑兵,杀气腾腾地扑向高阙北部要塞建筑施工的地点。等他们距离第一道深壕还有挺远距离时,就被在土墙上负责瞭望的汉军士兵发现了,赶紧第一时间通知刘从戎等将领。刘从戎见匈奴右贤王的人马前来了,命令营寨内原先安排的三千精锐步兵马上上到第一道土墙进行防守。而自己也带着苏建与公孙贺,上到了第一道土墙后面对外查看。一开始经过观察,匈奴右贤王对刘从戎构筑起的这个防御体系还觉得没什么难打的,人马一到便安排将领带领一万人马展开队形实施攻击。结果到了第一道深壕外,却发觉里面竟然有很深的黄河水。而且这道深壕的宽度太大了,即便是再好的马匹,也是无法纵身跃过去的。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