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6再造大明 第75章 郝永忠:要到饭了弟兄们!

作者:逍遥的铀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10 06:33:14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在郴州附近那些从武元晟手中接收到圣旨的明军将领之中,最重要的一位,当然就是郝永忠,这厮在解围桂阳州、并且从武元晟手中获得救济粮之后,心满意足了没多长时间,就率兵押着一些粮草前往南边的临武县去了。

原来,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从种种征兆之中,预测到己部官兵的粮饷危机应该会愈发严重的郝摇旗,曾命令属下的监纪谷藩、参将杨一龙等人率领一部分军队前往临武县,名义上,是去那里练兵,实际上,是郝永忠想要让他们在那里寻找粮饷,以此来减轻郝部官兵整体的粮草负担。

毕竟,这样一个很浅显的道理,郝永忠是懂得的:

相比较于将所有军队集中在一块地方,把部队适度分散出去,掠食的效率,会更加的高。

而现在,之所以郝永忠会从武元晟这里获得接济之后,便前往临武县,当然是因为他觉得此次收获很大,足以解决本部官兵好多天的吃饭问题了。

正所谓饱暖思兄弟,在本部官兵迫在眉睫的粮饷危机得到缓解之后,一向义薄云天的郝永忠,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来被他派往临武县,在那里自给(生)自足(灭)的谷、杨二位兄弟。

「谷藩、杨一龙两位兄弟部下的兵丁,在临武饿的怎么样了?

若是饿死的兵丁少了,那自然是好事。

若是饿死的兵丁多了,那这些粮食便足够弟兄们吃更多时日,亦是好事……」

这就是郝永忠在亲自率军向临武押送粮食途中的想法。

毕竟,临武的情况,郝永忠是有所了解的。

大约十年前,临武、蓝山的矿工和瑶民发动叛乱,声势最盛之时,一度残破三湘直至洞庭,虽然矿军、瑶军主力被官军较快平定,但被打散的各路残兵几乎遍布三湘。

自此之后,湖南便更加不太平,贼军和官军的军纪都很差,都会对百姓烧杀抢掠,但二者区别在于,贼军相对来说更加侧重于对地主官绅下手,以此来铲不公、均贫富;官军相对来说更加侧重于对普通百姓下手,以此来杀良冒功。

后来张献忠一番入湘出湘的折腾,再之后何督师开府长沙,麾下荆湘十三镇对百姓横征暴敛,湖南局势就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矿贼叛乱策源地的临武,遭遇的兵燹之祸肯定更加严重,因此,郝永忠当然对在这里“练兵”的谷、杨二人,能够把麾下士兵喂饱不抱太多希望。

虽然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郝永忠,前往临武,是抱着完全正当的目的。

但郝永忠这种类似“南辕北辙”一般的动向,却是给朱由桹一种这厮畏敌想跑路的感觉。

显然,在朱皇帅眼中,相比于纵容部下祸害百姓这种在军队中见怪不怪的事情,畏敌逃跑,才是在现在这种战争形势之下,更加严重的罪行。

新账旧账加起来,朱由桹心中难免对郝永忠这厮颇有成见。

不过转念一想,想到在主时空中,这郝永忠也称得上是矢志不渝,前后坚持抗清二十年,宁死不降,以至于最终永历十八年才在茅麓山战役中兵败被杀,这样的家伙,不应该是那种畏敌如虎的怂货才对嘛。

于是,朱由桹便打算再给这郝永忠一个机会,为了表现他对郝永忠的重视,朱由桹亲自远程指导武元晟写诏书,向郝永忠传递皇命:

要求他集结手下主力军队,前往郴州会师,以待之后共同北上迎战清军。

这道诏书,是朱皇帅对郝永忠的考验。

若是这郝永忠真的脑后生反骨,嚣张跋扈到连他朱某人这位堂堂大明天子的皇命都不理会。

那么,在朱由桹心目中,这郝永忠,可就真的是有了取死之道。

郝永忠,完全可以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杀鸡儆猴”这四个字中的“鸡”!

毕竟,正所谓新官赴任三把火,刚刚入湘,朱由桹急需在本地各路明军军头面前,树立自己的威望。

况且朱由桹自信,在必要时候他可以凭借麾下三路精锐近卫军,把湖南的其他各路明军,吊起来打。

所以他一直有心思去寻一个或者几个胆敢藐视他权威的家伙,杀掉立威,以此来震慑湖南各路军头。

选择谁作为被杀的倒霉蛋,也是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的,主时空历史上的表现、麾下军队的军纪,这两者都是重要的因素。

但都不是至关重要的最关键因素。

至关重要的最关键因素,只能是两个字:

忠诚!

显然,在身为大明天子的朱由桹看来,若是有人对他朱某人、对他的朱明王朝不忠诚,哪怕这个人主时空历史表现再好,麾下军纪再好,也自有他的取死之道!

……

在看到郝永忠亲自率军前来给他们运送粮草的时候,谷藩和杨一龙的内心,是感动的。

被郝永忠以练兵的名义派遣到临武之后,他们过的,的确很是艰难。

临武县因为受到兵灾荼毒,许多田地抛荒,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本地百姓本来就是在苟延残喘,哪里还能够榨出什么油水?

至于屯田?

那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收获的事情。

况且,作为由大顺军余部改编而来的明军,部队中的中高层骨干军官,基本上都是在长期的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老闯军,这些老闯军之前的多数从军时间,都是在四处流窜的,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养成了流窜作战的思维定式。

再加上,他们也着实不确定能够在这地方呆多长时间,自然就没有什么屯田的动力。

既搜刮不到什么粮饷,也没有屯田的心思和条件,于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谷藩和杨一龙就把目光投向了附近山中的瑶民。

这些瑶民虽然在山中的边边角角种地,但因为地处较为偏僻,受到战乱波及比较小,相对于平地上饱经战乱、甚至十不存一的汉民,他们居然会拥有更多的粮食。

而这些瑶民,也有走出山区,向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趁虚而入的想法。

于是,有着堪称水火不容矛盾的两者,便自然而然地相互攻杀起来。

这大概也算是练兵吧。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