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人生 第31章 读书不能太带有目的性

作者:察心客 分类: 更新时间:2024-04-11 00:56:16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从小到大,有很多人都对我们说,要好好读书,要多读书。但是我所能真正领会的真的不足十之一二。我先甩一下锅,因为我缺乏对读书的兴趣。这个锅我感觉不止我使用过,这个锅大家可能也经常使用,究其原因呢?正是因为它的屡试不爽。

现在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来的一些阅读体会,在介绍体会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分享我前两周看的一本名叫《范蠡》的内容。大家先来品一下。

范蠡将死之时,想到自己的孙子,想着教孙子范苗一些圣人之言。就考了范苗三句话。题目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的含义。

范苗有着和我们一样天真的想法,且看范苗是怎么回答的。

“第一句话说,学问要随时练习,才高兴;第二句说远方来了客人,很高兴;第三句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才是君子。“范苗说完,望着爷爷,期望得到称赞。

没有了?“范蠡不满足,也不满意。

“没有了,爹爹就是这么讲的。“范苗看着爷爷。

范蠡叹了口气。心想,好好的话,怎么讲成这样。

“爷爷,我讲的不对吗?“范苗有点不服气,“爷爷,你讲讲看。“

范蠡看一眼孙子,坐在孙子对面,指着简上字,像对顽童启蒙似地说:“好好听着。这第一句话重字在'时'在'习',是说做学问﹣﹣不管是读书、种地、养畜、打仗,要随时随地思考,见习,体验,反省,开始不习惯,慢慢习惯,有了进步,就会有兴趣,趣而生悦,就高兴了。第二句接着第一句,不是讲远方来了客人,是说做学问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凄凉,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要懈其志。做的学问,只要是为千秋万代着想,五百年、一千年、两千年总会有人了解你的心,总会遇到知音,想到那么遥远的人成为知己朋友,能不高兴吗。第三句是接着一二句,是说做学问的人,一辈子没人了解,也不怨天尤人,要反省自己,为何没有登上顶峰。这三句话,是做学问的三层境界。重在一个'乐'字,自乐得天下之乐。什么时候,修养到三层境界,就是君子了。“

范苗似懂非懂,在他心目中,爷爷一定是孔丘说的君子了。

又一日,范蠡穿戴十分整齐,把夫人叫到书房。自己端坐在古琴前,让夫人坐在对面,说:“我有些事,要交代于你!“

宛玉心里怦地一跳,预感有事发生。眼瞅丈夫全白的头发,苍老的面容,轻轻地说:“你说吧。“

“人生七十古来稀,孔丘活了七十二,我比他大了一岁,该去了……一把剑、一张琴,陪了我一生,还让它们陪我去吧。

宛玉为范蠡的妻子,一位知书达礼之人!

上面的讲完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触。有没有感觉读书也挺有意思呀!

拿起来一本书在未读之前,我们很难确定这本书讲的是什么,自己是否会喜欢,但是唯一确定的便是,你读了就知道了。

就像生活一样,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肯定不会预先知道结果,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才成就了生活的多样性。

但是随着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就产生了一种不怎么健康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一群所谓的成功人士,再利用自己的成功模式向别人宣传自己的模式。让其为了成功而成功,最终产生了畸形的成功培养模式,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

最可悲的当然不是这种社会发展产生了错误的人才模式,最可悲的是我们社会上的书籍产生了一种十分不健康的书籍,鸡汤类书籍。鸡汤类书籍因为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所以说往往让人容易产生腻烦的心理。

带有目的性的读书,往往读的都是鸡汤,鸡汤类文学又容易让我们产生疲惫。它们让我们的阅读环境变得很糟糕。往往的表现就是,书读了又感觉没读,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读书对于我们原本就不是那么一件很快乐的事儿。因此对于我们不怎么爱读书的人,更应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开始读起。不能从这种毒鸡汤的书籍来开启你沉重的心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