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此子妖孽,断不可留 第43章 不满意的国都

作者:东鸭西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1 12:03:07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玻璃!”

高见贤追问,就等于朱元璋在追问。

道衍虽然想装个逼,可也不敢不满足朱元璋的好奇心。

“玻璃?”

高见贤和毛骧面面相觑,就这?

不是他们看不起道衍,玻璃在大明虽然不能说遍地都是,但至少也不是稀罕物。

而且玻璃和陛下需要的东西又有什么关系?

道衍知道他们的疑惑,笑而不语。

玻璃在明朝的时候,当然不是稀罕物。

但这个时代认知的玻璃和自己理解的玻璃,其实有一定的差距。

当然并不是说玻璃不贵,哪怕在数百年后的清朝时期,玻璃依然也算是一种奢侈品。

但这个时代的玻璃,并不具备通透度。

只能作为工艺品或者窗户这类不需要透明度的物件。

这样的玻璃,自然做不成道衍想要的东西。

他想要做出来的玻璃,是如后世一般,透明如水晶的物件。

“你以后自然会知道的……”

道衍知道解释没用,只是转头询问:

“不知道那些材料什么时候能到?”

“马上就会到了,只是工坊暂时还没完工……”

“有一个炉子就够了,毕竟不能让李相久等!”

道衍拍拍高见贤的肩膀,说:

“没事了,回去吧……”

他说完,主动走出工坊。

……

“玻璃?”

朱元璋在一个时辰后,收到了高见贤的汇报。

他一脸疑惑,旋即让人找来一些玻璃制品。

这些玻璃制品,让老朱陷入沉思。

难道眼前雾花花的东西,就是道衍的底牌?

“你下去吧,全力配合他……”

朱元璋看不出所以然,只是吩咐高见贤全力配合道衍。

接下来的日子,道衍一如往常。

每天忙完善世院的工作,就和宋濂慧昙等人聊聊天。

宋濂在它夹带的私货之下,似乎已经有了修史的思路。

加上朱元璋提前给了他将近十个月的时间,他几乎将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收集史料上。

道衍见证眼前良性的变化,十分欢喜。

不过宋濂也有宋濂的烦恼,他目前搜集到的史料,大部分都是民间的。

“如果陛下能打下大都就好了,真正的好东西都藏在那里……”

宋夫子心心念念元大都,也侧面反映一个人心态的变化。

道衍理解这种变化,

当初朱元璋让他修元史的时候,他还觉得朱元璋这种行为叫做半路开香槟。

恩科随着徐达和常遇春在北方大杀四方,朝中的文臣的心态,逐步发生转变。

“大明,武运昌隆啊!”

道衍顺着宋濂的话语,感慨一声。

旋即他玩味一笑:

“就是不知道等打下济宁,那位衍圣公如何自处?

是宁死不屈殉了前朝,还是再当墙头草?”

宋濂闻言,脸上的兴奋之色顿时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尴尬。

山东孔家,圣人子孙。

按照道理,孔家应该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图腾。

尤其是在宋濂这种大儒眼中。

可山东那位,实在让人尊重不起来。

“就如近百年的富贵迷了张家的眼,北元前所未有的待遇,大概也将孔家那位的心给蒙了。

没有任何人能给孔家前朝的地位,所以那位估计要负隅顽抗了……”

宋濂尴尬一笑:

“老夫突然想起来还有事要做,先告辞了!”

道衍乐呵呵的看着宋夫子几乎是落荒而逃的模样,哈哈大笑。

他用言语将宋濂支走。

然后跟慧昙报备一声,出了寺院。

寺院之外,毛骧已经停好马车。

道衍上车,也不和这位未来的锦衣卫指挥使拉关系。

等到车马将他拉到玻璃工坊。

此时诺大的工坊,只剩下道衍一人。

玻璃的制造工艺,他暂时可不想暴露出去,尤其是从玻璃身上衍生出来的许多工艺品。

道衍对毛骧说了一声在外边等着。

然后就进了工坊,开始工作。

毛骧在门外守着,听着里边的动静。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在黄昏时分,他隐约听见里边有雀跃的声音传出。

道衍大师在玻璃工坊里,已经忙碌了好些天了。

毛骧每次就负责送他过来,然后再将他送回去。

终于等到天色微微暗下来,道衍拿着一个包裹走出来。

“大师,可是成了?”

“没错!”

道衍脸上也露出兴奋的神色。

“这东西本应该给你家主子送过去,但贫僧估摸着他不会用,可劳烦毛施主通知伱家老爷,让他有空来寻贫僧!”

毛骧躬身,应了道衍的话。

“看北方的情况,皇帝应该要远行了……”

道衍用只有他听见的声音喃喃自语,然后上了马车。

将他送回天界寺。

毛骧马上回宫,通知高见贤。

等高见贤带他进宫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时分。

皇帝听说关于道衍法师的消息,破例晚上接见了毛骧。

一路走向御书房,毛骧心中暗暗猜度道衍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朱元璋确实很忙,毛骧到御书房的时候,他还在处理国事。

而今天和平时不同,因为他将太子朱标也带到御书房中。

“北方战事顺利,徐达基本控制了山东!

朕准备去北方走走……”

“父皇,您已经是九五之尊,何必涉险?”

朱标听说父皇要远行,本能想要劝住朱元璋。

朱元璋呵呵笑:

“你把你老子当成什么了,朕下马还没几年呢……

当年尸山血海朕都闯过去了,何况是如今我大明风头正盛?

放心吧,朕有分寸。

若是别的事情,朕大概也就不出去了,可是此事太过重要,朕不得不亲自去……”

“父皇,您要去做的事是……?”

朱标的好奇心被朱元璋勾起来,忍不住追问。

“朕准备考察汴梁路……”

“汴梁,是宋故都?”

听说父皇去汴梁,朱标的眼中满是期待之色。

大明北伐,喊出来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而汴梁,就是代表汉家人在被异族入侵之前的那个美好的朝代。

只是以前的国都,此时已经成为汴梁路,朱元璋要去汴梁,似乎有深意。

“朕想看看,那里能不能成为我大明的国都……”

朱元璋给朱标的答案,让他震惊万分。

父皇对应天府不满吗,为什么好好的又要寻找新国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