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人和人的差距吓死人。

皇帝和皇帝之间的差距,同样也吓死人。

有些人当了一辈子的皇帝,连一件大事都做不了主。

有些人从当皇帝开始,便一言九鼎,号令天下,鲜有人敢违抗。

洪武大帝朱元璋,无疑是后一种,而且是佼佼者。

当然了,朱元璋在处理事务时,表现的十分凶悍!

这种凶悍,着实让别人害怕。

寿州县衙里的官员们,一个个瘫软的趴在地上,无精打采,连逃跑的心思都没有。

没活路了!

千算万算,都算不到朱元璋亲自来寿州。

与此同时,在县衙门外观望的人们,却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欢呼。

“刚才那个是……皇帝陛下?”

“就是陛下,以前从来没见过陛下的样子,现在看起来,果然不是一般人。”

“陛下是下令,把这么多官员全部都处置了吗?”

“是的,而且听说,要在菜市口处刑。”

“很想亲眼看着这帮人死!”

“谁不想看,寿州粮仓里的粮食都被吞了,吞的是谁的,是朝廷的,是用来赈济灾民的!”

……………………

消息传播开来,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寿州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迎皇帝陛下的到来。

声势并不浩大,但却是老百姓们自发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寿州水泥厂进行下一轮扩建。

水泥厂提高了员工工资。

在里面上班,领取到的工资,不比种地少。

很多没有土地的人,挤破头的想进水泥厂,那里不仅有免费的白粥榨菜,听说到了月底,可能还有少量的福利。

水泥厂扩建,意味着招收更多工人,只要能进去,家庭的生活水平,必然会提高许多。

夜晚时分。

朱元璋漫步在水泥路边,心情十分舒爽。

他用脚使劲的踩了踩水泥路,叹道:“这种材质,恐怕比石头还要坚硬。”

徐岩俯下身子,拍了拍水泥路面,“有了这材质,运输的速度,至少提升四五倍。”

“水泥的功效,可不止能用来修路。”朱允炆的声音从后方传来。

朱元璋笑道:“好圣孙,你且说说,还有什么功效?”

“修筑防御工事,多快好省的修建。”

“何意?”朱元璋继续询问。

朱允炆道:“目前边关修建城墙,耗费巨大,历朝历代,实现大一统之后,基本都会修筑长城,有了水泥,修筑长城的费用,至少可以节省一半以上。”

朱元璋的算账技巧,当然是顶呱呱的。

开源节流。

再庞大的王朝,也得思考这类问题。

若是修建长城使用水泥,消耗将大大减小。

除此之外,把一条水泥路修到边境,方便运输,也方便人员往来。

大明每年都要征发徭役,前往边境,修筑各类工事。

有了水泥路,徭役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往返,对徭役的抵抗之心,自然便会减弱。

朱元璋越是思索,越是意识到,水泥路的作用极大。

朱允炆继续说道:“自古以来,漕帮都是一股不安定因素,有水泥路贯通南北东西,则会大大削弱漕帮的势力。”

徐岩站在一旁,听得是心惊胆战。

真没想到,年纪轻轻,不过9岁的皇长孙,竟然有此等见识。

漕帮人数可达数十万。

百万槽工衣食所系,绝非夸大的言语。

漕帮的人负责水路运输,人数多,且都是一些青壮劳力。

一旦年景不好,漕帮的人没了生计,就有可能引发局势动荡。

朱允炆修建水泥路,贯通各地,吸纳人口进入水泥厂,扩大陆运的规模,渐进性的削弱漕帮的人数。

不会产生大的变故,且能真正瓦解漕帮的势力。

朱元璋想明白其中的关键,也是放声大笑。

“这水泥,真是好东西,咱的好圣孙,过段时间,咱准备让你担任大明道路司使,统管整个大明水泥路的修建。”

“皇爷爷,我正有这个想法。”

“你是好样的,咱像你这个年纪,还在给地主家里放牛羊呢。”

徐岩始终保持沉默。

朱允炆说道:“寿州犯了罪的官员,该杀的,肯定是要杀,罪不至死的那一部分,能不能交给我处置?”

“你要他们做什么?”

“充实道路司,把寿州的水泥路修建好,再着手修建整个淮南的水泥线路。”朱允炆想了想,“我还想差使他们,进行造船业的革新。”

“准了!”

朱允炆的道路司,目前是一个空壳衙门。

有人人手,有了官吏,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衙门。

水泥路的威力有多大?

即使朱允炆与朱元璋说了一些,但那都是明面上的。

路好了。

往来便方便了。

水泥路对比以前的道路,把运输效率提高了何止四五倍。

稳定安全的运输道路,天然就会遏制劫匪的产生。

运输先进,官兵容易护卫,能更快速的打击劫匪,影响劫匪的生计。

一旦寿州的水泥路彻底贯通周边的州府,必然形成规模效应,引来更多商户。

在极短的时间内,寿州便会迎来一次大发展!

届时,寿州整个局面都会焕然一新。

而焕然一新的寿州,同样会不断的影响作用于周边的州府。

始皇帝一个车同轨,提高运输效率,此等功绩被列为始皇帝最大的功绩之一。

朱元璋和徐岩,对水泥路的后续作用,认识的都不够深刻。

无妨。

朱允炆会用实际行动,向朱允炆展示,也向天下人展示,水泥路的颠覆性作用!

徐岩指着街巷附近的各色灯笼,笑着说道:

“陛下,这是臣民们在欢迎你呢。”

“是啊,在欢迎咱,他们之所以欢迎咱,是因为咱真真切切的考虑了他们的生活。”

朱元璋转过身,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应当牢记于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