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周 第24章 第〇一二章:虞君(下)

作者:元祇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3 01:47:21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实际上,这种命圭制度,就是贵族赀见礼的一种,或者说是最高等级的赀见礼。一般的贵族之间以禽赀见,贵族与邦国之间以帛赀见,邦国与商王之间以玉圭赀见。

赀见之后,其礼有的收下并回赠,有的因无需回见则辞而不受,而邦国与商王之间,则有一整套的执玉、辞玉、授玉、还玉觐见礼仪,其间都需要用到命圭。

命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几乎成为各邦国的传承之宝,很少轻易示人。而使团入贡时,邦使接受命圭、收藏命圭都很慎重,不到王畿绝不出示,沿途只以竹符作为凭证通关。

也难怪连仲宁都没有见过了。

仲宁不是愚笨之人,如今听到仲荣父的解释,他立刻明白过来。大邑商的王畿重地,肯定不能由着各邦国轻易进入,尤其是有军队随行时,否则将会有极大的隐患……

这时候,门外甲士汇报,有卜人送来一片龟甲。

季历令甲士将龟甲呈上,看了下结果,忽然下达了决定:

“联络春邦使团之事,就此作罢!”

“荣无能,让邦君失望了,”仲荣父长身揖谢,却又不愿轻易放弃,“虽如此,何不任择一法试之?若是邦君碍于情面,荣愿前往说服虞君着手安排。”

“说服虞君不难,我一言可矣,”季历摇了摇头,“但虞国近些年人力凋敝,常贡繁重,还要以铜料、池盐支援我周邦,一直在勉力支撑……早先我向虞君问政,才知去年的年成又不理想,这些俘虏,在虞国多留几个月,或能有所补益。”

……,……

次日食时过后,邦君季历前往会见虞君仲雍,两人没有带任何随从,沉默着往宗庙而去。

虞国与周邦同源同宗,宗宫和宗庙的布局也几乎一致,但由于国力偏弱,较周邦的规制自然小了很多,宗庙只建有一间,供奉着虞国这支周邦支宗的宗祖公亶父。

一同在木主前拜过了这位先君,仲雍取了一盏铜灯,转到祖龛后面,拉开一扇木门,现出一段向下的土质台阶。

他手持铜灯,率先沿台阶而下,季历紧紧的跟随在后面。

台阶有二十余级,尽头则是一间地下密室。仲雍很熟悉的走向密室深处,点燃了一盏盏铜灯,密室里也渐渐充满了光亮,又一座祖龛显现出来,龛上立着一尊木主,上面分明刻着“虞君泰伯之灵”。

虞君泰伯!

如果是泰伯的嫡孙伯籍父,或者任何一位周人、虞人在此,大概都会心下剧震,疑惑不断。

这位虞国的前任国君,不是说奉大邑商之命、率部分族人前往南土开采铜料了吗?怎么会有木主在虞国,还藏得这么隐秘?

而仲雍和季历兄弟俩已经拜倒在木主前。

许久之后,两人起身,在祖龛左侧的苇席上相向坐下。

“已经十一年了。”季历喟叹。

“是啊,十一年……可长兄的话我还很清楚的记得,”仲雍叹了口气,“他说,虞地贫瘠,惟以采铜、晒盐供养大邑。大邑索求急切,常贡不断,国中老幼不得休养,人户不得滋生,终非长久之计。今既颁下命圭,列名诸侯,须另择富饶之地,辟土安居。”

“如果我没有带回那柄命圭,或许一切都会不同。”季历道。

他指的是武帝乙三十四祀的事情。那年他押送前一年捕获的鬼方俘虏,前往王邑朝见,武帝乙大悦,赐地三十里,颁七寸命圭。季历之前已经继承了周邦的命圭,料想此圭乃是褒赏同宗别支的虞国为诸侯,遂把命圭交给了时任虞君的长兄泰伯。

他没想到,后面会发生那样的事情。

“长兄的考虑很有见地,选择的地方也很好,”仲雍摇了摇头,“处河、渭之间,可联接周邦与虞地,虽偶有洪灾,土地却富饶。他率部分族人迁过去,择高地而居,开荒垦田,第二年即告丰收。只可惜……”

季历懂他的意思。那不仅是兄弟俩,也是整个周族的切肤之痛。

就在那年,武帝乙巡视太行山以西,率多犬卫越大河至河、渭之间秋狩,看见有人在这一带垦荒定居,大概是觉得自家猎场受到了侵犯,登时令多犬卫展开屠杀,连妇孺都不放过。于是泰伯率残存族人决死反击,与武帝乙及多犬卫大部同归于尽。

当时虞国刚好派出臸者前往泰伯处,他带伤返回,向仲雍通报了这一切,仲雍又把这件事情通报给了季历。

兄弟俩伤痛于大批亲族的惨死,同时又担心受到大邑商的讨伐。季历甚至开始在周邦征召更多的甲士,充实到周师之中。

然而不久后,大邑商那边有消息传来: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

这个消息让两人莫名其妙,却也松了口气。既然大邑商如此向天下通传,那河、渭之地的争斗,自然就不会有什么追究。

为此,季历甚至不惜暴露事实,前往南宫向巫景请教,得以弄清了其中的缘由。

那位武帝乙,实在是做了太多天怒人怨的事情:

他极力打压神权。在位的整个三十五祀之间,累计也只有两位贞人;而之前的武帝丁时期,太卜辖下的贞人数量,常年保持在十人以上,在位的五十九祀内合计有百多人。

他大肆穷兵黩武。在他之前,大邑商仅有三师常设,地方所设的“戍”不多,但他在位期间,又增设三师,还大肆扩张“戍”的编制,甚至有不少宗族的全族青壮都被整编成“戍”,定期操练。

他随意予取予夺。大邑商在各地设置的“甸”、“牧”等,需要占用所在方国的土地,向周边方国征调民众,称之为“奠”。他最多的一次,奠掉了周边三十个邑的邑民。

此外,还有他的残暴。这一点是周族的亲身感受,有河、渭之间的暴行为证……

等到武帝乙的突然死亡,几乎所有的神职、贵族、邦国之君都喜闻乐见,大邑商自然不会拿这件事情向周族问责。

只可惜,泰伯的死亡,包括他两位嫡子在内诸多亲族的死亡,周族也没法追究,甚至不能公开祭奠泰伯,只能暗地哀悼。而虞国则受到了一些针对,不仅无法迁徙,常贡的份额也收得高,大概是类似于“我自明了”的警示。

“这些年,次兄和虞国的族人,实在是辛苦了。”季历再一次喟叹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