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12章 面见“买家”

作者:十万菜团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4-24 10:13:18
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说清楚!”赵都安精神一震,少许困意消散。

“是,”朱逵说道:

“昨日,按照您的命令,属下派了人跟踪王显,要求有任何异动回禀。

结果此人离开鼎丰楼后,径直回了家,期间并未外出,也无人上门。

直到黎明时分,有家仆悄悄出门,直奔了吏部文选司主事府上,疑似传话,而后返回。”

吏部文选司?赵都安一怔,问道:

“哪个主事?”

六部衙门,每一个都下辖数个“司”,每个司,有郎中一名,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主事六品,管理下方的各个“科”,虽听起来品秩不高,但因文选司主管四品以下地方官调动任免,关乎前程。

所以哪怕在京中,也算实权官员。

名曲《送别》的作词人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不是李时珍),就曾任职吏部主事。

“冯举,冯主事,”朱逵赶来前,显然也做过背调,见赵都安皱眉,小声提醒了一句:

“也是江南士人,隆景三十八年同进士出身。”

隆景三十八年?

赵都安只觉数字耳熟。

仔细一想,猛的记起,宁安县子贿赂自己,要他搭救的那个眼下看押在刑部的“犯官”,也是隆景三十八年的进士。

两人作为“同年”,极有可能属于同一个官场“小圈子”成员。

或许是出于友情,或许是存在利益牵扯,属于共同体,必须搭救……不重要,重要的是,赵都安终于锁定了“买主”。

“做得很好,”赵都安赞许道,“记你一功。”

朱逵嘿嘿直笑,请示道:

“大人准备如何做?”

这名老吏此刻已经琢磨过味道来,意识到自家使君恐怕要搞事。

赵都安并未回答,看了眼窗外晨雾中升起的惨白太阳,与空中隐隐聚集的乌云,沉默不语。

……

……

午时。

京城吏部文选司大门外,一辆看似朴素的马车缓缓驶出,朝着宅邸返回。

冯举今年四十有余,长相清瘦,是典型的文人气质。

以他的出身,在大虞朝官场中,能在这个年纪爬到这个位置,已是极为不易。

其中自然少不了同乡、同年的提携。

官场小圈子中,同年科举的进士彼此会结成小团体,同地方出身,亦有“同乡会”。

成员之间,须彼此提携、举荐,模式类似于赵都安前世的美帝大企业内,彼此推举的印度高管。

有得必有失,冯举从小圈子中得到过好处,成员有难时,也必须冒风险搭救。

辟如最近的一桩事:

圈子里一位地方官僚被巡按御史捉住马脚,查出贪污事宜,被缉捕入京,看押在刑部调查。

冯举面对同僚求救,试图运作,辗转寻到宁安县子,贿赂传言中圣人的“男宠”赵都安。

结果对方迟迟无动作,冯举焦急之下,催促王显询问。

好消息是:

今早王显家丁来递话,赵都安已应承,这几日便会施以援手。

坏消息是:

今早去衙门,得知赵都安捉拿逆党失利,正面临诏衙与都察院联手弹劾,岌岌可危。

“唉。”

车厢内,冯举颇觉头痛,忐忑不安。

虽说王显言之凿凿,说赵都安不会倒台,要他安心。

但官场上的事,风云莫测,谁说的准?

收敛思绪,他决定暂不多想,先回家用饭为宜——冯宅距离衙门不远,他习惯午时回家用餐。

然而行到中途时,马车突兀停下,冯举隔着车帘问:

“发生何事?”

车夫说道:

“有人挡路……唉,你们是什么人?可知车上乃是……”

“冯主事嘛,”一个阴恻恻的声音响起。

旋即,冯举惊愕看到车帘掀开,外头站着数名汉子,为首的朱逵笑道:

“我家大人邀请主事湖畔一叙,不知可愿赏光?”

……

……

当冯举迫于淫威,抵达横贯京城东西向的浑河北岸,走下马车时,天空中隐隐飘下雨丝。

阴云堆积,绵长的河堤上遍植杨柳。

灰色泥浆般的河面上,飘着一艘乌篷船,岸边停泊一艘小舟。

“冯主事,请吧。”

朱逵盯着他,做了个“请上船”的手势。

冯举心中忐忑不安,但读书人要脸,更不信在天子脚下会有危险,叮嘱车夫等候,自己欣然登船。

朱逵亲自操船,不多时,两船对接,老吏丢下冯举,驾船返回岸边。

如此一来,船上的交谈便不会给第三个人知道了。

“下人粗鄙,冒昧邀请,或有失礼,冯主事还请进来坐吧。”一个声音传来。

冯举这才发现,乌篷之中,正盘膝坐着一名华服锦衣的男子,容貌俊朗异常。

其面前摆放一方小桌,正手持小扇煮茶,红泥小火炉下猩红火舌舔舐,袅袅蒸汽升起,周围摆放糕点。

烟雨时节,湖上乌篷,围炉煮茶……

冯举读书人的DNA动了,被这风雅小资的一幕震撼。

恍惚间,竟分不清自己是被“绑”来的,还是受邀参加文人私下小聚。

“敢问这位公子是……”

冯举摸不清对方路数,谨慎发问。

京中大小官宦权贵无数,赵都安也才崛起一年,冯举并没见过他。

“冯主事不认得我?”赵都安故作诧异,笑道:

“那为何又要王显求到我门上?”

冯举一愣,错愕道:

“你是赵都……赵使君?!”

他懵了,不明白为何对方会找到自己,还知道王显背后的人是他……这不合规矩!

冯举心头蓦然涌起怒火,认为是王显不遵守规则,身为中间人,竟将自己的身份告知了对方。

继而,又转为警惕与疑惑,摸不透对方来意。

赵都安将其神态收入眼底,轻轻颔首:

“是我,外头雨势虽小,却也易惹风寒,进来坐吧。”

冯举惊疑不定,迈步进入乌篷内,在他对面盘膝坐下。

同时仔细打量,心中颇觉惊异。

在他听闻的传言中,“女帝面首”赵都安是个一朝得势的轻浮小人。

对下嚣张跋扈,对上谄媚逢迎,禁军小卒出身,虽有一副好皮囊,但气质恶臭难闻,读书人羞与为伍。

但亲眼目睹,却大为不同。

眼前之人非但丰神俊朗,且气质沉稳内敛,不见军卒粗鄙,反倒是有股淡淡的书卷气。

举止从容,更隐隐有种浸淫官场多年的风范。

若赵都安知道他心中想法,大概要翻白眼,说句废话。

自己好歹也是从小镇做题家,一路应试教育考上名牌大学,又在体制内,跟在大领导身边数年的。

耳濡目染,再加上远超当前时代的见识,还真不虚一个吏部主事。

“不知赵使君请本官前来,所为何事?”

冯举谨慎的一批,试探开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