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在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前的文景之治是怎么影响汉武帝刘彻的一系列政策实施的?又在历史中起什么作用呢?

那么我们先了解文景之治吧!

文景之治发生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汉朝建立之前,社会一直处在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楚汉相争的动荡之中,导致社会经济衰退,百姓衣食无依。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惠帝和吕后大力发展农业,恢复社会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皇权,这一系列措施给国家的安稳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时期,全国田地税从十五税一下降到三十税一,最后全部免除了田租。文帝主张和邻国和平相处,不轻易发动战争,给老百姓创造了安逸稳定的生活环境。文帝还提倡节俭,并亲身示范,在他执政期间,宫中生活器具都是汉高祖时留下来的,他很少置办新衣服,出行车马一概不装饰华美的物品,宫中的被褥和垂帘也是朴素的图案,没有绣花;景帝还要求嫔妃在后宫养蚕种菜,减轻农民负担;不准郡国贡献奇珍异宝,禁止官员生活奢华,不许搜刮民脂民膏。

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重农抑商,多次要求百姓参与农业发展,他下令把全国百姓按劳动力的高低分级,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并开放一部分由国家掌管的山林河泽,按一定比例分给各家各户,鼓励和提高百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和副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活必需品,例如盐、铁等的开发。晁错还建议将内地一部分多余的人口迁移到边境城镇,分给他们田地和房屋。这样不仅开发了边疆,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减少了国家对边境的支援,一举两得。文帝还更改了一些律法,去掉了残酷的刑罚,使其变得更人性化,更符合百姓生活。这些措施对汉朝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汉景帝执政时期,国家继续采用文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景帝多次下令全国劝课农桑,要求地方官员出台鼓励政策,吸引百姓从事农业劳动。对于那些身处贫穷落后地区的百姓,景帝同意让他们迁往水土丰沃的地方,开垦农田,植树养蚕,如果分不到土地,还可以向国家租借。景帝严令禁止官员雇佣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劳动,这条禁令一下来,贪官污吏都不敢压迫老百姓给自己做私事了,百姓们当然很高兴,一方面对景帝感激涕零,一方面更加努力劳动。为了保证国家有足够的备用粮食,百姓顿顿能够吃上饱饭,景帝命令任何人不准用谷物酿酒,也不准驿站和官府用粮食当作马料。

在政治方面,景帝主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政事,不影响百姓的生活秩序,努力给国民创造一个平静、祥和的社会。律法也做了一些修改,把过于不合情理的地方都改正过来,要求官员在裁决时谨慎使用严厉的惩罚,不能故意打击报复,对于有特殊情况的罪犯,可以适当放松刑罚。

在景帝时期,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统治者开始发展农业之外的领域,首先就是文学教育方面。

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文翁,庐江人,年少的时候,文翁就很喜欢读书,把一整本《春秋》都背了下来,郡守得知他才能卓越,就向朝廷举荐他。景帝出题考验他,文翁对答如流,景帝很高兴,封他为蜀郡太守。文翁上任后,就创立了郡县官学,指导官员们学习为官之道,教导他们如何与百姓和睦相处。一时之间,全国各地争相效仿,景帝也大加赞赏文翁的做法,直到汉武帝执政时期,都还在推行文翁的办学模式。

一方面景帝大力提倡发展文教事业,一方面打压贵族和恶势力。在修建自己的陵园——阳陵时,景帝下令把一部分贵族迁移到阳陵邑,汉高祖也曾用过这个办法。把贵族中的成员分隔两地,阻隔来往,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就不会威胁到皇帝的统治。为了防止有人图谋不轨,景帝还任命了一批官吏,专门对罪大恶极和执迷不悔的犯人使用酷刑,用以警告他人,那些想做坏事的官员和贵族听到之后,行为举止都收敛不少。

景帝的一系列治国安民的政策,让文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力与日俱增。景帝时粮食堆满了粮仓,因为来不及吃,很多都已经腐烂;国库里铜钱无数,长期搁置没有使用,串钱的麻绳都朽断了。汉朝的人口也由最初的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国不超过六百家,变为大侯封国增至四万户,小国的数量更是增长了好几倍,可见生活水平的富足。

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执政的41年之间,两人共同主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使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对百姓,尤其是农民放宽了很多政策,以此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和国家、社会情况相符合的政策,促进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人们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并不看重富人有多少财产,而是看底层百姓的生活有多富足。

文景之治中,统治者对诸侯国的政策尚显宽松,为以后诸侯国的叛乱埋下了隐患,但在另一方面,粮食和金钱的充足为汉武帝时期的国强民富打下了基础,也为以后征伐匈奴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时间是公元前167年至1前41年,是西汉王朝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与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在位时出现的治世。

文景之治的时间分为两个时间段,汉文帝刘恒统治时期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登基为帝,他沿袭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之上减免税赋,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减免战事,实现“轻徭薄赋”。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头在田间耕作,鼓励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西汉原本衰弱的经济在文帝的种种举措之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经过诸吕之乱后,文帝着手削弱诸侯势力,抑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使国家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状态之下。这是文景之治的文治时期,这段时期的时间是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

文景之治的景治时期,即汉景帝的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景帝刘启登基之后,平定了七国之乱,在文帝的基础之上更大限度的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他与文帝一样亲自去农田耕种,以身示教。景帝继续推行文帝时期的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还允许本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利用贸易顺着赚取了不斐的收入,使得西汉经济达到了十分繁荣的地步。

因为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共同取得的成就,所以后来的史学家便将此成为文景之治。也因此文景之治时间就是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在位为帝的时间。

1、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王朝时期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西汉初年的时候,国家的经济衰弱,于是朝廷就推行黄老之治,改革当时的社会生产背景,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给予百姓生产发展的时间。

汉文帝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的生产,因此在他做皇帝之后他就多次下诏劝课家桑,并且他还按照户口的比例来设置三老、孝悌、力田等荣誉善长的获得者若干名,时常给予他们奖励,以此来鼓励农业、手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此外,汉文帝还十分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多次减免农民税赋,徭役也从每年一次改为每三年服役一次,并且还提高了服役的年龄。他下诏“弛山泽之禁”,开放国家的山林川泽给百姓使用,增加了农业的收入,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民。汉文帝的种种举措,使得原本衰弱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了原气,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在刑法方面,文帝也做出了许多改革,比如废除了诽谤妖言法,连坐法等等,一改春秋时期“苛政猛于虎”的情景。汉景帝沿袭了文帝的这一些举措,并且增加有益于百姓的政策。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生活十分的节俭,对于国家的开支十分有节制,这也使得贵族官僚们不敢太过奢侈,使得“休养生息”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民心稳定,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太平盛世,因此后来的史学家称其为“文景之治”。以上便是文景之治的内容。

2、文景之治采用哪家学说

先秦之期,诸子百家,各个学说自成一派。一个国家要统一发展,则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文景之治为西汉未来的大一统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那么文景之治采用哪家学说呢?

文景之治采用了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属于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是黄帝和老子,他们主张无为而治。西汉初年,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战争,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很脆弱,百废待兴。而且秦朝实行的严苛峻法仍余威善存,民间百姓人心惶惶,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统治者要想管理好这个国家,则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局面。这个统一不是表面上国家统一,还包括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因此高祖刘邦决定采取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而这一思想,在文帝和景帝时期得到了最好的运用。

黄老之学在“文景之治”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巩固皇权,汉文帝在国家的管理上很少去干预社会生活,只是管理国家的大体事务。二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劝课农桑,减轻农民税赋,鼓励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反之加重商人的税赋,以保证国务的税收收入。三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是黄老学说在文景之治中最重要的体现。西汉的社会生产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能够稳定的积累财富,与实行黄老常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3、文景之治的结果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对于治理西汉王朝采取的措施,能被后人概括为“文景之治”,并赞扬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可见文景之治的结果是很好的。那么文景之治究竟为西汉的发展带去了怎样的结果呢?

西汉初年的时候,大的诸侯国内的人口数量差不多是一万户左多,小的不过五六百户。然而到了文景之世的时候,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很多流离在外的居民回到家乡,而且还有轻徭薄赋的政策,因此人口数量增长的特别的快。以至于几年之后,大的侯国之内的人口数量达到了三四万户,比之前翻了好几倍,小的候国内户口也增加了一倍之多。文景之世时,十分鼓励农业发展,对于农民的优惠更是一给再给,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粮食的产量也增加了很多。在一段时间内,粮价爆跌,文帝采取了“贵粟”的政策,将多余的粮食收购存于库房。后据《汉书》记载,由于粮食过多,积压在粮仓之内,导致很多粮食腐烂不能够食用。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粮食的过多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

然而,文景时期的一些政策虽然看似是对农民十分有利,然而受利更多的则是地主和商人。而文帝在政治上的决策不够果断,随任诸候国的成长,导致后来的七国之乱产生,威胁了国家政权。因此事物必有两面性,文景之治为西汉的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然而也为后来的统治埋下了祸根。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