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haiyunw.com

后世很多人,会将许耀导师的崛起赋予太多的那些不同的色彩。但无论是什么样的那些书籍或者文献,都无法解释或者形容他在这个时代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比如

在一个问题上,他们对于许耀为什么会有如此思想有着很大的怀疑。只是,当这一天的他完成了他自己的《封建论》的写作,外加对于这一天书院的工作后。他自己并不会对于一些事情有所犹疑。

“许先生,您是不是打算要”此时此刻,一名书院的学生问他一个问题“我并不认为,我所写的书里面包含着任何造反之言”。

没错

他不需要去复述那些无用的口号,即使在这个时代,他就扮演了太多太多曾经导师们的角色。甚至某种意义上,他也在这么做。毕竟,在某种意义上他自己很清楚有的事情需要的是什么。他明白,自己所要成为的不仅仅是领导者。由于这个时代,是满清的黄昏。是距离那些思想和理念传播,还需要很远之地。因此这个时代,他寻找的答案一部分来自于大同思想。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赋予其新的内涵。

也因此

赵希涵,一名来自读书人家庭的大小姐。一个,真正意义上认同和信奉他在这个时代那些理念的人。在这个时代,在这名为大同社的这个团体所做的,也只是建立起思想的根基。建立起,他们事业最是强有力的支柱。但不论什么样的根基,什么样的支柱。它,都无法逃避这样的一件事,思想。而他们,并没有公然的去反对孔孟之道。这一点,后来的很多年里面的华夏民国便如此深刻的认同和重新定义这些简单的传统与道理。而不是,否认它。

以至于,后世的很多年里面大同华夏诸多的敌对者里面。如果说,旭日皇国的残余还算麻烦。那么,日后多年的“道统青年会”这一收着旭日元,高呼着那些口号:比如光复正统的时候。它似乎忘了,它举着的甚至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孔圣后裔。哪怕事实上,衍圣公这三个字已经灰飞烟灭多年。哪怕,在华夏以一国自南击败日后的大不列颠,自北,罗西亚帝国在亚洲的失败亦是如此。如此的,可笑。

但在这个世界上,1821年满清治下多数华夏读书人之中的上层分子。很不幸,他们都是这样的一类人。谁统治他们,不还是依靠着那一套吗。也因此,事实上无论过去任何一个王朝有的事情并不会改变。但大同社不同,这样的一个团体自从一个书院开始。他们就已经在明里暗里,在挑战儒家和儒生那些思想上的权威。并且,毫不犹豫的将他们自己的一套,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塞进其中。当然,日后的大同社也是这样的一个组织。而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在他们最初的工作里面。他们所提取的学说,某种意义上也是如此。

当然,正如日后的大同社所宣扬的一样。日后的华夏民国,是一个共和主义第一时期的国家。距离真正意义上共和主义最高阶段,还有很远,很远。但无论如何,至少在这个时代他们所做的一切自然也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而这一天的晚上,当他给那些已经在这一整个学年里面学习了很多那些足以威胁我大清江山稳定的那些知识父孩子们。问他们,什么是共和的时候。他们,说了一句“一个,由我们这样的老百姓拥有和管理田地,一个能够让我们吃饱饭、一个让我们这样的穷人家的孩子上得起学的国度。一个让我们,不再受到那些富人,地主以及官宦之家的人欺压的国度”

这就是这个时代,他所阐释的,理念。

所谓共和,从不是有没有皇帝。而是,民众,是百姓。

为什么在明末的时候,民众并没有一个能够去继续战斗。很简单,利益。就像事实上,在他们给那些孩子上历史课的时候,通常都会普及当时明王朝的那些藩王的土地有多少,和为什么他们最终在自身的多次内斗之中走向灭亡。

很简单,利益。

就像东汉末年,只有刘备和蜀汉依然坚定不移的高举大汉的旗帜。但事实上,到后来呢。几乎所有的藩王都只是为了自己考虑,或者说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血统为纽带的封建王朝,到头来最终都是一样会从它的统治集团开始自杀自灭。而朱家,同样做不到让同一个血脉能够在共同的利益上能够捆绑在一起。也不能让同一个血脉的人,勠力同心。

可笑吗

也许,从最开始洪武皇帝便错了。而无论朱允炆再怎么错,军权,便在这里。也许洪武并不曾知道七国之乱,但,血统皇族自身内部的自杀自灭程度决定了几乎那一类他们所熟悉的世袭王朝的短命程度。

而爱新觉罗不同,至少他们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他此刻在这个时代传播那一类如此危险的思想所要进行灌输和改造的东西。他一直都认为,如果没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无论在这个时代他要做到什么样的事情,他最终,最大的对手甚至都不会是外敌。

他要建立的基础,首先是他自己的队伍。一个,几乎在很大程度上同样扎根在旧华夏社会的队伍。而它,甚至面对的是和他们一样的那些造反团体。

因此,当此刻的他问起和他一样从旧天地会出来的几个人。“马正,如果我们将来起事,谁会和我们为敌”他,此时此刻只是诉说了一句话。今天的朋友,必然会是明天的敌人。这一点,他们这些人,这些天地会多数派的成员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组织的困境。

敌人

甚至都不会是朝廷,如果将来的某一日发生冲突,谁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一个问题,却是在这个时代,他们一直都在思考的。为了让他们的事业取得胜利。他们需要准备多少东西,付出多少东西。要为了多少东西,拼搏,付出,争取哪怕是最后的胜利。?

也许

大同社在这个时代的种种争论,也是不可避免在后来的大同主义思想运动传播之中成为了东方各国的大同主义信奉者的普遍问题。本民族是否需要团结不同阶层,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一系列矛盾自然是无法避免和剖开的。

即使,哪怕是这个时代的大同社内部同样也不可避免围绕着『哪一部分汉人可以团结』而『哪一部分汉人必须消灭』而结果是,它不可避免的走向敌视那些地主、官僚、上层读书人以及孔家。而同样,它几乎不曾考虑任何一个新的王朝的确立。

毕竟

几乎它理念很明确,相比于你想要建立起的一个东西。我认为,与其换汤不换药不如一次性真正走上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这一点,是这个时代大同社在成立之初决定的一切。而不论站在任何角度上,它要建立起的一切都更加特殊。甚至是,其他人想不到的东西。

只是

在这个时代他不少的学生,追随者。很多人都会在面对不列颠和罗西亚的战争之中倒下,但在它赢下更多的东西后。这条路,至少在这个时代他们所要走的路还有更远。更远。

尽管他们已经在这个时代西北的这个农村建立起书院的雏形,即使他们做到了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但这一天,无论是王林,亦或者其他那些跟随许耀很长一段时间的人们。至少从组织成立直至今日,他们已经见惯了太多的东西。就像,他们后来最大的对手也基本上是一样的造反团体。其中,包括一系列会道门或者包括白莲教之类的。是大同社同样绝对不可能容忍消灭,敌视的那一类对象。

至少,他此刻写的书里面。仅仅是对于反清团体里面,谁是可以团结谁是必须要被消灭他们一直都清楚。也因此,事实上后来的岁月里面,他们面对的困境也是一样的。而后者,直至后世他们的残余,后裔都没有改变他们的敌对立场。只因为无论如何,在原则上双方在未来的道路上就连彼此的认同,都不可能。

不论是小刀会或者其他几个类似的团体,在接下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也都会灰飞烟灭。只是,仅仅是在这一刻,许耀却已经对于将来为什么要和这些团体为敌给出了一套十分不错的理由。

“我们想要的是一个没有皇帝的华夏,而他们只是想要自己去成为皇帝”这就是许耀在这个世界上,对几乎所有大同社外反清团体的定性与根本立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